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新闻 > 中国住宅百年变迁史

中国住宅百年变迁史

     中国传统的住宅形式多为院落布局,而四合院正是中国人最理想的住宅形式。四合院按中轴线东西两侧的住房对称,正房朝南,东西两侧是厢房,另有耳房和小院。院中铺地砖,两旁可种树木花草,形成一个舒适宁静的居住环境。北京的四合院是这类住宅的典型。

 

 北京四合院

 

    1900年后,英、法、美、俄、日等国家先后在北京修建使馆区,在天津租界内修建住宅,建筑风格多为欧式、日式。为便于外国人居住,北京建造了六国饭店,高7层,红色墙面,以壁柱分隔,上有欧洲古典装饰。六国宾馆是当时中国最高住宅建筑。当时的居民住宅形式最有地方特色的是长江、珠江两三角洲。江南水乡的民居多

,其内部构造多为庭院式。

 

水乡民居

 

    外国人进入长江流域后,上海人口激增,地皮价格高涨,从19世纪50年代起,便仿照欧洲联排式住宅的形式,建造了一批成本很低的木板房屋,形成最初的里弄式住房。70年代改用砖木结构,设计了上海独有的石库门里弄民居,这是一种群体集居的居住方式,是上海住房的主要形式。石库门大多成排建筑在井然有序的里弄,为砖木结构的毗连式房屋,脱胎于传统的四合院。弄门纵向深入,过道两旁即为相互毗连的石库门民居。20世纪初,这里里弄式的群体集居的民宅形式也出现在江南许多城市中,于是中国传统独门独院居住形式开始被打破了。

   到了民国时期,城市中普遍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高层建筑,最典型的是被西方人称为“冒险家乐园”的上海。1911年以前,上海的最高建筑是6层。1928年修建的沙逊大厦(今南京路外滩和平饭店北楼)是一幢10层的钢架结构大楼,整座楼用花岗石砌筑,外形简洁明朗。此楼的建造明显受到19世纪末出现在美国芝加哥高楼建筑风格的影响,外部不重雕琢,内部却装饰得豪华无比。从20年代起,上海、天津和其他一些大城市的民宅,开始从平房向空中发展,出现了一种新式里弄住宅,一般是两三层。与过去上海的里弄住房相比,新式里弄住宅对房屋的使用功能作了明确的划分,有起居室、卧室、浴室、厕所、厨房,有些还有煤气灶,宅前留有绿化园地,里弄的宽度可容车辆进出。较富裕的人家住花园式里弄住宅,它是从新式里弄住宅演变而来的。住宅前面的庭院、绿地面积超过住宅面积,有的达三倍以上,环境幽静。居室内有壁橱、铺硬木地板,钢架大玻璃窗,外观多为西班牙式和近代立体式。

 

沙逊大厦

 

    当时,中国一些最富有的人已经仿效外国人的生活方式修建了花园别墅,抢占大城市的黄金地段,修建独院式高级住宅。房屋不高,大多是平房或两层的小楼,房屋通常有壁炉、卫生设备、大小卧室、健身房、汽车间,周围环境特别讲究庭院绿化,有草坪、甚至有大理石的喷水池,被称为花园别墅。然而城市下层人民的居住状况却苦不堪言,不少人住在竹架支起的草棚里,门檐低矮,只能钻进钻出。在上海,人称这种住房为“滚地龙”,将这种成片的住宅区称为棚户区。

 

    “文化大革命”一开始,大批建筑设计材料被当作“封、资、修”的东西销毁;宝贵的建筑材料,包括高质量的钢筋水泥、大理石,被用来建造领袖像、“忠字碑”无法顾及民宅建设。加之5060年代有一段时间对民宅建设不重视,延续到70年代末。建国已经30年,全国3400个城镇新建住宅的建筑面积仅4.93亿平方米,城市人均住宅面积仅3.6平方米。在当时真可谓是找房子比找对象还难。到70年代末,全国城镇住宅面积约40亿平方米,其中解放后新建的仅占百分之十几。迫于人口与住房的矛盾,大杂院出现了。华北的四合院能保持原貌的不多了,大部分成了大杂院。

 

改革开放的前10年带给人民的好处体现在吃、穿、用上, 90年代的住房,加大了客厅、厨房、卫生间、阳台的面积,较高档次的住宅还有餐厅、书房、储藏室,卧室以外的居住空间大大扩展。权威人士说,以实在的居住面积算,目前城镇人均住房已达18平方米。在大城市,出现许多花园式住宅,绿地面积达50%。全国许多城市居民都住进了高层建筑的成套居室。19世纪末,楼房、电灯、电话刚刚开始传入中国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人们对自己居住状况的梦想还是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”,这一梦想早已成为过去,如今许多城市中的居住条件已是高楼林立,花园遍地了。甚至在农村人们都住上了自己建造的别墅。

 

 

别墅图纸超市祝广大朋友们早日拥有自己的梦想小屋,过上幸福的生活!

本文由别墅图纸超市编辑收集发布,如果您还想进一步了解具体详情,请点击别墅图纸超市(http://www.bstzcs.com/)直接在线咨询,或者拨打电话:400-8080-889